嘉威鑽進縫隙突圍 連七年業績成長15%

嘉威鑽進縫隙突圍 連七年業績成長15%

嘉威鑽進縫隙突圍 連七年業績成長15%

今周刊|撰文.勵心如

   |攝影陳弘岱

 

成立三十四年的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,是四大品牌之外,台灣數一數二大的事務所。過去七年,他們更領先業界平均水準,每年業績成長約十五%,他們怎麼做到的?

誰說在四大品牌寡占的市場,就無法逆勢突圍?

 

「以前我們(業績)年成長率才三至五%,但過去七年平均成長率達到十五%,每年都達標!」說這話的,是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張威珍。業績高速成長之外,七年來,員工也從一百多人擴張至如今的三百多人。

 

在台灣,談到會計師事務所,「四大」幾乎囊括市場大半江山,嘉威是怎麼從小事務所,成長至有三百多名員工的中大型事務所?還能在過去七年維持每年平均十五%的業績成長速度?

 

最早是張威珍在高中時期聽了一名會計師演講後,便心儀這個產業,畢業後考上會計師執照,在一九八六年和太太兩人創業,「騎著破摩托車,也沒有西裝,說自己是會計師,客戶都不相信。」他還記得最早的辛苦時光。

 

現在台灣有約一千一百多家會計師事務所,但他創業前十年,台灣整體事務所僅一百多家,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包含勤業、眾信、致遠、資誠、安侯、建業等,則在一九八○年代陸續成為國際大型組織的一分子,逐漸合併成四大。

 

當時會計師不多,嘉威所在的新北市則因中小企業多,所以最早以報稅、會計師簽證業務為主的張威珍,受惠先行優勢,賺進第一桶金;他個人投資股市欠下的一千五百萬元債務,也在五、六年內還清。

 

這次的投資失利,讓張威珍更專注在會計師本業,二○一二年,嘉威找了外部企業顧問公司協助打造長期計畫,訂定至二二年的十年目標,包括每年要成長十五%。

 

育成中小企,再轉手「四大」

 

能每年成長十五%,最大關鍵是嘉威聚焦在中小企業客戶,藉此與資源龐大、以上市櫃客戶為主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,做出區隔。

 

「台灣有約六十萬中小企業,我們的客戶才四千多個、不到一%。」張威珍兒子、約一三年加入嘉威的張宏尉觀察,中小企業客戶市場還有很大成長空間,也能避開和其他事務所搶客戶。

 

嘉威獨特的企業IPO(首次公開募股)育成服務也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,「把IPO育成拉出來成立一個專責部門的,台灣很少見。」張宏尉說。

 

最早是約二千年時,張威珍發現,不少客戶即使已經找了四大,對於上市櫃前的準備仍有許多困難,嘉威便開始幫客戶做IPO育成。至今由嘉威輔導育成、成功成為公開發行以上公司的企業共約二十家,包括遊戲大廠鈊象電子、網路公司數字科技、醫材公司泰博科技。

 

舉例來說,從零九年到一二年,數字科技一路由嘉威做上市前輔導。數字科技總經理吳聰賢不諱言,零七年才成立的數字科技還是新創企業,當時還有同業黑函指他們違法吸金,券商、會計師事務所普遍不看好數字科技可以上市櫃,但嘉威持續輔導公司籌備上市櫃,最後數字科技在一二年公開發行,一四年上櫃。

 

「後來我也介紹很多客戶給嘉威,有些是營收一、兩千萬元的新創,嘉威也不會大小眼,都一視同仁。」吳聰賢說,至今仍跟嘉威保持亦師亦友的友好關係。

 

張宏尉就透露,「過去七年的客戶數量,像滾雪球一樣不斷成長,大部分都是老客戶,我們客戶流動率一%,一般業界是這個數字約十倍。」

 

客戶流動率低,也與嘉威願意和客戶之間建立長期來往的關係有關。嘉威不只不會「大小眼」,深得客戶信任,更會提供額外服務,藉此增加客戶黏著度。像是不定期開課,上課學員是客戶的會計部門人員,以提升他們會計專業。

 

甚至,嘉威也透過企業IPO育成輔導,創造出和四大合作的機會:由嘉威做前期輔導,從財務、管理、資訊、制度等方面來改善企業體質,以符合上市櫃公司要求,待企業開始進入上市櫃程序後,再由四大來承接。

 

突破疫情困境,助企業改造

 

這波疫情之下,嘉威更積極推出協助中小企業「超前部署」的IPO育成服務,協助中小企業運用疫情下經濟低迷的時間,藉機改造體質,為未來上市櫃提前做準備。這個訊息宣告後沒多久,就有幾家中小企業主動來洽詢,「有一家電子零組件企業,看起來很有機會(未來能IPO)。」嘉威上市上櫃輔導IPO會計師張信閎透露。

 

既有老客戶不流失,又有各種策略加入的新客戶,成了嘉威業績高成長的雙引擎。

 

嘉威的第一個十年目標是二零一三年至二三,每年要成長十五%;一五年又進一步成為既賺錢也做好公司治理、員工照顧、環境友善、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五大面向的「B型企業」。

 

透過獨特市場定位和差異化優勢,嘉威不只鑽進四大品牌寡佔的市場縫隙,連續七年每年平均營收成長十五%,也要持續發揮「做好事、賺大錢」等B型企業理念,改寫企業競爭的遊戲規則。

 

 原文出處 

今周刊

 抗疫快篩 
中小企業 IPO 體質快篩表

   產業觀點:

 

回上一頁